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高中版

学生习作

2018年天津市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

发布者:  时间:2019-01-17 14:57:38  浏览:
 【考场原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生活中有不同的“器”。器能盛纳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今年天津市高考作文以“器”为话题,小切口,大内涵,着实亮眼。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紧扣“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启迪考生对成才成器及国之重器的认识与思考。作文题平实中见深刻,为考生提供了多向的思维路径,引导考生结合自身体验,探究“器”的丰富内涵,写出自己的独特思考与感悟。这一命题既体现《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的精神,同时又尽量保持与往年的衔接照应,以体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
    该话题审题难度适中,结合导语中的“形制”“内容”“助人成事”“器量”“肩负”“梦想”等具有关联性的词组,可以分析出“器”一词与考生相关的定位,迁移到“包容”“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追逐梦想”等观点。类似立意的角度较多,要求考生独立思考,以求从无序对象中寻找有序,从孤立对象中发现联系,使文章有条理、有逻辑地展开。相较往年创新程度明显提升,考生普遍反映没有同类模拟,有效地防止了宿构。
    文体叙议皆可,材料广泛,如“国之重器”的大量新闻考生应不陌生。但是深挖不易,对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换有一定要求,有利于考查学生思辨的纵深和多元能力。类似2015年天津市高考作文题“范儿”的考法,着眼点聚焦,但结合导语理解之后,从个人到集体再到国家的层次均可展开。

【考场佳作一】
不器与器
天津一考生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中,孔子如是说。
    “君子当器。”我说。
    孔子认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拘泥于某种特定形态功能,只求一技之长安身,而应当追求“道”,不断“致良知”,探求人间真理。而当今,信息时代洪流滚滚,人们忙碌如蚁,转而追求起“小确幸”“佛系”等态度,向往随遇而安的生活,追求偏安一隅的快乐,这虽无可厚非,然而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觉:这样的生活,是否正离先哲的教诲渐行渐远,而庸碌的我们,又是否活得越来越简单,以致把自己活成了格言中单调的“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为探求人类真理孜孜不倦,终于成为“百科全书学者”,自成丰富的哲学体系,为后世景仰;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少年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雄心壮志,三十载踏遍华夏大地,一部《徐霞客游记》写尽九州风流。此番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人类星空中耀眼的群星们,可能从未耳闻“君子不器”,但他们明白,一个处于时代之中的人,所要坚持的信念,所要追逐的目标。他们或许身处不同时代,但都心怀天下,愿意为了人类的发展前进,不断追求真理,披荆斩棘。木桶或高楼,都无法阻挡他们。他们跳出了“器”的局限,真正成了孔子所言的“君子”。
    而当代的我们,新时代的青年,面对改革浪潮的隘口,在先哲指引下,更应该胸中有志,敢于跳出舒适的安全区,不甘为“器”,放远目光,为时代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此,才不负千年之前,孔夫子对青年,对苍生的愿景。
    君子,不为器——
    君子,也当器。
    心怀天下,不囿于“器”,更当充实自身,学习于“器”。学习“器”的包容,学习“器”的广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学习“器”,包含外物,也包含自己。
    包含外物,要求我们心胸豁达开阔,学习“器”如一的品格,既要有不畏风霜的锐气,更要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不畏过往,不忘初心。不断涵养,为自我发展提供更多的养料;包含自己,要求我们努力奋斗,学习“器”丰富的内涵,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品质,锻炼自己,为接受知识、措置外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为了担当起时代的责任,在心怀天下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我们应当学“器”,又不囿于“器”,将内心的远大理想和个人修养有机统一,方能“成器”,方能不负韶华,成长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新青年。

【评点】
    文章开篇直接亮出观点“君子不器”“君子当器”,接下来则分别从两个方面细致论述观点,一方面从孔子的角度出发,说明应跳出“器”的局限;另一方面表达个人观点,强调学习“器”的包容。层次清晰,观点不矛盾且相辅相成。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以新时代青年为对象,充满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摆脱了单纯的说教,使文章所传达的中心论点更具社会价值与时代气息。


【考场佳作二】
美器不必满
天津一考生

    容纳其他物体,比如液体和固体的东西,被叫作什么?
    答案有很多。容纳水的是茶杯和脸盆,容纳酒的是酒瓶和高脚杯,容纳沙石的是斗车和土簸箕。
    但这些容具,都无法配上一个隽永对称的汉字——“器”。器是什么?器是一种整齐端庄的存在,用足够完美的自己来盛容其他一些东西。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后母戊鼎,可以被称作“器”。岁月刻下的青铜锈痕,遮不住精雕细琢的千年遗风。静静望着这尊与人同高的器具,就能想到彼时它满载贡物,无比辉煌地出现在祭祀典礼上的骄傲。
    2017年成功试运行的中国核聚变反应堆——“人造太阳”,可以被称作“器”。这是国之重器,虽然它使用的时间,只有强磁约束激活时的短短剧变一瞬,可即便是空置的机器,也从未褪去一分一毫的价值。
    容具和重器的区别,就在于能否在不同的环境下,保持自己的本来意义。
    一只简单的玻璃杯,装上茶水就成了茶杯,倒入白开水就成了水杯,盛满啤酒,就又成了觥筹交错的酒杯。它的用途和价值,随着所容纳的液体产生变化。
    但重器是不一样的。例如三千多年前,后母戊鼎内可能盛放的只是牛羊肉而已,而当被埋入地下,黄土填纳其中;直至现代,清理整洁的后母戊鼎,再也不会被放入任何东西,可它本身,已经成为了价值和历史的代名词。
    做器如此,做人亦如此。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我们每个人都如同大海中的游鱼,被浸泡在纷扰的大千世界里。金钱、荣誉、地位,有太多的坐标系,在规定着一个人是怎样的人。
    大部分人追求一生,只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拥有金钱者,在商业圈里呼风唤雨,得到他人的拥戴;向往荣誉者,在名利场上前赴后继,只为他人的几句吹捧;觊觎地位者,甚至贪赃枉法,无非想要他人的处处逢迎…
    可是,当把这些“他人”去掉以后,追逐还剩下什么?如果我们也是一件容器,当把这些“液体”倒出以后,我们又是什么?
    美器不必满,而大才不必寄予他人。
    我不否认在红尘中追求价值的积极意义,但也希望我们都能够寻求到一份自我世界的宁静。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都是在生活的逆境中,遗世独处,羽化独立,最终留下了不朽的千古名篇。晋陶渊明独爱菊,而后人独爱陶渊明,无非是爱他身上那一点自由气。
    古人云,君子慎独。我想,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放空自己的机会。或许是在下班回家的深夜,或许是游赏公园时的小憩。我们应当倒出体内的一腔滚滚浊流,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又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从来没有哪一件美器,是不经历阵痛和雕琢就能成就的。愿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能够容纳天地而不满,俯察草木而不骄,栉风沐雨而不危,行万里路而不忘初心。

【评点】
    作者首先通过巧妙的解说将“重器”与“容具”两个概念区分开,并提出二者的区别在于“能否在不同的环境下,保持自己的本来意义”,观点一目了然,且颇有见地。接着,作者结合社会现实,剖析“人能为器”应有的态度,即明确追求价值,摒弃庸俗观念,包容生活,不忘初心。作者由大处写起,最终落笔生活,观点质朴,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