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中考版

学生习作

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考场作文要善于“以小见大”

发布者:  时间:2018-05-04 15:21:26  浏览:
技法详解
    “以小见大”是作文构思的一种方式,它主要表现为: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即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微现象,所表现的却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却是深刻道理。根据“小”的内涵的不同,“以小见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记“小事件”以见大。这类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深入浅出地来阐述一个大的、引人深思的事理。
    以“小景物”来见大。太史公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说:“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意思是,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是些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却是极大的。不少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类文章,同样具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特点。
    写“小人物”而见大。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什么影响力的人。以小人物见大,即以生活中的平凡人物为叙写对象,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闪光的性格,彰显其伟大的人格,折射出底层人民的光芒,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作用。
    巴尔扎克说过,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件、小景物、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文章来,这正如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指出的那样:“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那么,运用这一技法,具体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细致地观察日常生活。事实上,时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缕风片云,珍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感受(不要怕它不成熟、不完整),努力发掘感性材料的内在意蕴,是写好“以小见大”类文章的源头活水。
    最后一点,要准确处理“大”和“小”的关系,力求处处在写“小”,又处处在表现“大”,既要“一览众山小”,又要“一叶而知秋”;既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又不能脱离事件、人物等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作文主题。
 
时文引路
你在谁的伞下
李 钢
 
    某个雷雨之夜,我赶路回家,没带雨具,前面几步远的距离,一位姑娘持伞而行,那伞宛若一朵无雨的云。
    雷雨交加,街上行人稀少,那姑娘不时地回头望我,目光带着疑惑甚至惊恐,很显然,我的存在使她有后顾之忧。这虽让人心寒,但也不能怪她,因此情此景也太像一些虽不高明却足以令人紧张的小说情节了:深夜,一条汉子尾随一个年轻的女郎,在雨中。
    君子坦荡荡,为了她的安宁,我加速走到她前面去。我只担心在经过她身边时,她别被吓得尖叫起来。电闪雷鸣之际再加上女人的尖叫声,会搞得这城市神经错乱的。
    我把背影留给她,这样便显得更纯洁些。我哼着小调,步伐坚定从容,并竭力装出好人的样子——大概世界上再没有比好人假装好人更加狼狈的事了。
    雨至滂沱,我已浑身湿透,忽然发现她竟跟了上来,走在我身边,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她有意无意地向我靠拢,慢慢地又将伞举到了我的头顶。雨被截住了,拍着伞。
    我给了她安全感,她给我信任和帮助,转眼之间,我们成为一把伞下的同路人。在城市,这是很动人的一刻。人与人的心灵原是可以相通的,凭借着雨夜,伞是小小的道具。
    起初我挺拘谨,东张西望,有做了坏事的心情,见四周一片茫茫,也就释然了。我接过伞来举着,路过自己的住所也未离开,像个真正的保镖一样,把她护送到家门口。她要我带走伞,我谢绝了,尔后我们像朋友似的道别。
    故事本可以到此为止,然而时隔数日,我在街头再次遇见那姑娘,互相一愣,犹豫了一瞬,又像陌生人一般擦肩而过,连招呼也未打。这是白天,没有雨,街上人涌如潮。
    这个破坏性的结果无疑令人失望。我为此假设过多种结果,反过来看看,唯有它真实得不可动摇。因为它绝对符合现代城市的性格。
    在日趋冷漠的城市里,人们习惯了隔膜与生疏,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挨得再近也无法连成陆地,孤独感使人对沟通和交流产生抗体,再没有什么比陌生更让人熟悉。想一想,人可真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生物。人类创造出现代文明来掩埋自身的情感,同时,又渴望着人性能够破土抽芽。城市实在是司芬克斯一般的怪物,人建造了它,住在里面,它却把人变成难以解开的谜。
    今夜又是雨夜,乱雨敲窗,不知此刻路上的行人,谁在谁的伞下?
【赏析】
    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日趋生疏,繁华的城市景象背后掩盖不住的是人们的孤独感。作者从小处着笔,撷取雨夜中一幕小场景,通过女孩主动为作者打伞与在白天两人“像陌生人一般擦肩而过”的对比,道出了作者的感慨。我们是否也有与作者类似的经历呢?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用小场景道出了人生之大感悟以及现在人类社会的真实情况。
    本文的语言技巧使它在同类题材中出类拔萃,简练的富有镜头感的语言一下子就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氛围,作者对人物的神态、心理刻画得十分传神。如果来一个俗套的结尾,那些精妙的描写是会被湮没、被糟蹋的,充其量也就是有佳句而无佳篇。然而,没想到在“然而”之后,却转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尾,这样的结局是在“白天,没有雨,街上人涌如潮”的背景下发生的。在文中,男女主人公只是“互相一愣,犹豫了一瞬”,怎么会这样?仔细想想,确如作者所言,“唯有它真实得不可动摇”“因为它绝对符合现代城市的性格”。
 
考场佳作
月河镇的一天
广东一考生
 
    五月的月河镇已进入暖春,依旧是白墙青瓦老房子在晨光中透露着岁月抹不去的韵味。石板桥下的小河向东流去,像一条丝带环绕着月河小镇。
    市集上传来的叫卖声,声声入耳,各类早餐的香味牵动着早起赶集者那空虚的胃。“滋滋”,食物在油锅里翻身,发出阵阵声响,那是杂菜香煎包,早餐的必备。“咕噜咕噜”,文火上的瓷煲里是滚着新鲜鱼片的白粥。加入几撮姜丝,撒上几粒细盐,入口满满是鱼香味。
    镇上的人谁都认识谁,生得俊秀的小孩儿总被相识的阿姨们塞给各类早餐。“拿着吧,小心别饿着。”这是月河镇日常的交流,人情在晨光中尽情地展现出和谐友爱。
    中午,太阳渐渐高升。每家每户的厨房都准备了各式各样的食材,自家后院种的各种蔬菜都会在这里变样。切片,切丝,腌制,下锅,翻炒,调味,收汁,上盘。
    每到这时候,香气又再一次散满整个小镇。门前的大黄狗都张开了嘴,馋得直流口水。嗯,有宫保鸡丁,清蒸鲈鱼,鱼香茄子,啊,还有那甜酸猪蹄。
    家里的小孩这时都会帮忙摆碗筷,等着菜肴上桌,迫不及待地等家里长辈说一句“起筷吧”,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着碗里的还望着锅里的,满脑子都在想怎样能吃得最多、吃得最好。
    下午,烈日当空。镇里的人们躲在家里凉快。有些老人坐在树下的藤椅上,听着那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戏曲,不成调地跟着哼唱,不时地点点头,挥挥手,想象自己便是那剧中的人物,收复江山,气若山河。小孙子尚不懂事,摇着老人的手臂问道:“姥爷,这是什么调子?”老人笑嘻嘻道:“小滑头,这是京剧,咱们的国粹。”小孙子又问:“什么是国粹,可以吃吗?”天真烂漫的样子引得老人大笑:“国粹是国家的宝贝,不能吃。”“但能听,对不对?那我以后去学,学了唱给姥爷听,好不好?”小孙子一番话让老人十分暖心,将他抱在怀里连声称好。
    晚饭后,作为娱乐活动的广场舞在小镇中心广场开展了起来。相识的人们聚成一片,跟着节拍舞动起来。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展示着自己的舞姿,引得他人喝彩。
    刚好是十五,天空中挂着一轮满月,有人在自家的院子里摆上一张桌子,拿出自家酿的米酒,扇着蒲扇,赏着月色。有文化的人脱口而出一句诗,十分应景。
    夜色渐深,小镇又将恢复宁静,月河镇的人们在睡梦中等待着新的一天。
    亲爱的朋友,你愿意来月河镇一游吗?它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评点】
    这是考场中一篇有特色的散文。大多数考生选择议论性文体,而本文作者以小乡镇呈现大中国,以小场景折射大背景,其选材新颖,构思巧妙。文章通过描述月河镇的风貌人情,巧妙地串联起三个关键词“美食”“京剧”和“广场舞”,准确而充实地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富裕幸福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笔端饱含深情。
    本文开头以简洁的景物描写呈现月河镇的概貌,总领全文。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依次描述了月河镇人民一天中不同的生活场景,结构清晰,过渡自然;每个场景的描述都注重细节,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如对早餐的描写,对小孙子和姥爷的对话描写等,真实细腻,体现了作者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
    文章语言流畅,平实中不乏文采,短句的运用很有特色,如“切片,切丝,腌制,下锅,翻炒,调味,收汁,上盘”,有序描绘了美食的烹调过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欠缺之处在于有的语句不够简洁,如果稍加斟酌,会更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