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中考版

学生习作

弯路更先到达终点

发布者:  时间:2018-03-15 16:17:57  浏览:
张君燕
 
    19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在慕尼黑大学攻读物理专业。在一次校园活动中,普朗克被邀请到一所中学演讲,目的是激发和鼓励学生们对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因为在当时的条件限制下,学生们觉得物理不像其他学科那么容易,似乎特别难学。
    轮到普朗克上台时,他手里拿的不是演讲稿,而是实验的道具。“我先给大家看一个物理小实验。”说完,普朗克把道具摆在了讲台上——两个两端高高架起的“小木桥”,一个除了两端高外,中间是笔直平坦的;另一个中间则有几段波浪似的弯曲起伏。除此之外,两个小木桥的长度、宽度包括材质等都完全相同。
    普朗克拿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小铁球,提问道:“这两个小铁球同时从小木桥的一端开始滚动,哪个最先到达终点呢?”
    “当然是在笔直小木桥上的铁球最先到达。它一路畅通,而另外一个要经过那么多弯曲,肯定会落后。”一名学生的回答得到了其他所有同学的认同。
    普朗克不置可否,开始了实验。
    两个小铁球同时从两个小木桥的一端开始滚动,而几秒后,最先到达终点的竟然是在弯曲的小木桥上的小铁球!同学们都吃惊地叫了起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普朗克拿起小铁球,又重复了好几次实验,毫无意外,每次都是在弯曲的小木桥上滚动的小铁球最先到达终点。
    “小铁球从高处滚下产生的势能会转化成动能,虽然它要经历好几个弯曲,但同时也会拥有更多的动能,所以它的速度也会更快。而在平坦路上的小铁球,它的速度会因为受到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的影响而减慢,反而会落后。”普朗克笑着对台下的学生们说。
    普朗克的一番话说完,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们在体会到物理的趣味性的同时,也对学习物理产生了信心:虽然这门学科有点难,但弯路会更先到达终点!
(选自《启迪与智慧》)
 
【素材解读】
    普朗克的实验不仅说明了一个物理现象,也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其实,这也正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有波折和坎坷并不见得是坏事,如果你肯去挑战,可以从中积累更多的经验与“动能”,反而会获得更大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新题速递
    阅读下面这首短诗,根据要求作文。
   
散步的时候
我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
把直路走弯
我说
把弯路走直
就是捷径了
儿子说
把直路走弯
路就延长了

    “弯路”和“直路”是一对矛盾,“弯路”和“直路”各有其妙。你对此是怎么看的呢?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请以“弯路和直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指点迷津】
    1.人们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进行思考,因所站的立场、人生阅历、生活态度等主观条件的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截然不同。同样是“散步”,诗中的“我”选择走直路,“把弯路走直”,缩短路程,直达目标;诗中的“儿子”却选择走弯路,“把直路走弯”,延长路程,尽情欣赏路边美景。这是动机、态度、阅历的差异,导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
    2.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路是“弯”与“直”、“长”与“短”的统一体。若散步者心无旁骛,就可以把“弯”路走“直”、把“长”路变“短”;若散步者闲庭信步,又可以把“直”路走“弯”、把“短”路变“长”。“弯路”和“直路”各自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走“直路”,虽快捷便当,但却错过了路边的景致,留下诸多遗憾;走“弯路”,虽费时费力,但沿途欣赏美景,又会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趣。“弯路”和“直路”各有其妙。
    3.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但转化是有条件的。只要对理想的追求符合社会实际及自身实际,符合客观规律,同时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相应的主观条件,理想就可以变为现实。因此,人生道路千万条,我们在尊重实际和规律的基础上,尽可以大胆选择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必求得一致。选择“直路”,艰苦奋斗,把“弯路走直”,可以通向胜利的彼岸;选择“弯路”,锐意创新,“路就会延长”,人生之路可能因此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