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高中版

学生习作

备足“好粮”酝“佳酿”——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之“论据充实”

发布者:  时间:2018-07-02 14:18:10  浏览:
 【考点阐释】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丰富”有四个评分点: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其中的“论据充实”,专指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包括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充足而完备,能雄辩地、令人信服地阐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技法点拨】
    先说备足“好粮”。
    写作如同酿酒,要酿出一缸口味醇正的美酒,就得准备上好的原料;要写出一篇内涵丰厚的佳作,就得选用“给力”的材料。议论文的材料从哪里来?当然是靠平时的广泛积累。为此,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了解社会实际。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有多种途径,比如通过新闻媒体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感受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潮流、新成就、新困惑,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其次,要在扩大阅读中“积学以储宝”。应多读一些思想性、文学性较强的美文,努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可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多摘录、背诵一些名言警句,以备考场作文之用。
    再谈酝出“佳酿”。
    积累了比较多的材料,临场写作时还要认真筛选、灵活裁剪,不能“捡到篮里便是菜”,使通篇文章成为“材料汇编”。构思时,要根据文章主旨对积累的各种材料进行严格的取舍,并注意材料角度上的变化,避免机械重复与盲目堆砌。对于议论文来说,选取论据要紧扣论点,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论据要选得充分,不可单薄、苍白而绵软无力。具体应注意:
    一、事例充足
    仅用一两个论据来证明论点,笔下作文会显得力度不够;为了说明论据所反映的生活现象十分普遍,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议论,往往需要用多个性质相同的实例来充实内容。事实上,有些议论文(包括议论性散文)为了使论据充实,常常铺排着列举实例,既显得材料丰富,读来又很有气势。请看《“玩物”未必丧志》一文中的一段文字:
    生活的海洋宽广无边,人们的兴趣爱好丰富多彩,一个人活在世上,什么娱乐消遣活动也不参加,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不论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还是身经百战的军事家;不论是满腹经纶的教授,还是刻苦攻关的学者,也和普通人一样,有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难免“玩物”。马克思喜欢象棋,恩格斯爱好骑马,列宁喜欢远足,毛泽东爱游泳,邓小平爱打桥牌,朱德喜欢种兰花,爱因斯坦爱拉小提琴,巴甫洛夫喜欢集邮……即使是彪炳千秋的伟人,在他们的一生中有谁不曾“玩物”?又有谁因此而丧了志?相反,“玩物”不仅没有影响他们的事业,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消除了疲劳,增添了情趣,增长了知识,促进了工作与学习,一举数得,善莫大焉!
    这段文字中,为了论证“玩物”未必丧志以及“玩物”的作用,作者列举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朱德、爱因斯坦、巴甫洛夫八位伟人的“玩物”为论据,非但没有使读者有“堆砌”之感,反而感到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使文章论点得到了确认,关键在于:这是有目的的强调,而非不分青红皂白将论据塞进作文里。
    二、引用丰富
    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也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所谓恰当,主要指所引名言的基本思想与论点是相通的,引用后能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
    2017年浙江卷有篇满分作文《用“阅读”感知生命》,就是靠恰当引用而增色的佳作。文中写道:
    用阅读拓展生命的宽度。还记得投身汨罗江的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诗句吗?还记得受困于狱中的文天祥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吗?还记得杀身成仁的谭嗣同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吗?并非每个人都可以为正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这些人却因此为历史所铭记,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人应该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来提升生命的质量。
    用阅读增加生命的厚度。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孟子,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阅读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的足迹,感知他们对人民无限的爱与无私的奉献,从而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
    前一段文字,作者连续引用了屈原、文天祥、谭嗣同的著名诗句;后一段,则连续引述孟子的名言、鲁迅的诗句,字句之间透着历史的厚重,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考场上的纵横捭阖,自然得益于平日里广阔的阅读视野,以及由此培育出来的对问题本质的洞察。
    三、分析透彻
    在说理类作文中,“‘论据充实’一点,不是指举例特多,因为‘论据’不等于事实,它还包括道理,是与对事理的充分论证分不开的”(引自湖南省《高考作文评卷补充细则》)。确实,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为作者对论据意蕴的深刻揭示——叙例之后,应当有针对性地点评分析,或明确论据表象背后的本质,或挖掘论据中蕴含的思想意义,它能使论据真正发挥其作用,并使文章见地高超,启迪人心。
    此外,一个可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大多具有多面性,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选用时必须根据论点的需要,灵活地对其进行剪裁——将其中与论点关系不大的部分予以删除;使用论据还应注意详略适宜——一般人较生疏或震撼性强的事例可详写,其余的事例应略写,这样会使文章既有深度又具广度,读来疏密有致,重点突出。

【佳作展台】
人生之书
2017年浙江一考生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人有了力量,也更接近着生命的完善。
    有位作家说,人一生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言不错。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并不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来充盈自己的人生。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观察学习和向内的自省,并从中汲取力量,读人生之书,完善自我的生命。
    三本大书或许正代表着知识、阅历和内心,这道出了精神世界在生命构建中的重要性。诚如博尔赫斯所言:“天堂应是图书馆的模样。”一本本书籍是精神世界的一砖一瓦,它们构成了坚固的外墙。而阅历是个体从社会、自然乃至整个世界中获得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它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也是精神世界外墙的基础设施。“心灵之书”则告诫人们对自己心灵的自省,正如林清玄所提出的“观照自我”的禅语,人只有学会和自己对话,精神世界才有精致的装饰。
    而反观当下,人们汲汲于物质世界的财富、功名而忙得焦头烂额,又怎能沉下心来阅读、品味人生之书呢?以简单的地铁现象为例,当欧美国家的人都会自觉在地铁阅读书籍时,中国地铁上的青少年却利用宝贵的碎片时间转发段子、浏览明星八卦。吵闹喧哗的不只是狭窄的车厢,更是人的精神世界。试问,当一个人连最简单的“有字之书”都不愿静下心来品读,遑论“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
    爱默生曾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不妨扩展到人生的大范围,看人应当看他所展露的人生之书。如蒋勋那般推崇“出走的文化”,追求人生向外观察学习和向内自省,进而不断寻求和自我对话的人,他的生命正像他所钦羡的“一朵花的美丽”那样绽放着。
    读人生的三本大书,不是完全抛却外在物质世界的追求,而醉心于精神世界的构建。诚如哲人所言:“精神世界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地基之上。”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人能够有精神的“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
    人的生命在人生之书的翻阅和充盈中得到了全新的演绎。那么,何不沉潜下来,于夜阑人静之时品读“有字之书”,思考“无字之书”,观照“心灵之书”呢?
    读人生之书,行生命之路,寻完善之境。

【评点】
    这是一篇站在众多巨人肩膀上审视、洞察“人生三书”的上乘之作,既有惊人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至“读人生的三本大书,是要人能够有精神的‘舒适区’,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体悟和记忆”的层面),也极具人文情怀的温度。
    文章最大的亮点是行文中选用了大量精准、独特的语录素材,并让其与观点水乳交融。列夫·托尔斯泰、博尔赫斯、林清玄、爱默生……句句经典,字字珠玑,妙语连连。此外,“读人生的三本大书,不是完全抛却外在物质世界的追求,而醉心于精神世界的构建”的辩证审视,也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