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高中版

学生习作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发布者:  时间:2018-03-14 08:39:45  浏览:
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作文素材运用之避熟求生
 
【问题点击】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任何一个善于写作的人,都会在选材上下功夫。李渔在《闲情偶寄》指出:“人唯求旧,物唯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由此可见材料新颖对于作文是何等重要。
 
【方法指津】
    如何用一双发现的眼睛,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材料,使临场写作避熟求生、以新制胜呢?下面着重提三点:
    1.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特长。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业余时间都会活跃在微博上,徜徉于游戏中。此时,若能静下心来读点有价值的书,便成了“人无我有”的稀有行为了。当然,光是有“人无我有”的“读书行为”还不够,还应当有“人有我优”的“读书实践”。这里的“优”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读“优质书”——读那些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读那些对自己的成长有影响力的书;其二是“优化读书”——背诵书中有价值的语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中学生获奖佳作《茨威格天堂答客问》,文中涉及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巴尔扎克的《克伦威尔》《欧也妮·葛朗台》、雨果的《悲惨世界》、歌德的《浮士德》、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等世界名著。若无平时的广泛积累,若无背诵书中精华文字的习惯与意识,自然难以在毫无参考书的竞赛场上写出如此高水平的文章。
    2.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逝者,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最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可喜的是,2017年高考上海市阅卷中发现,“97后孩子的视角比老师们想象的要开放得多,关注社会现实,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例如有学生敏锐地指出“哲学家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对于预测,人们同样也有三重境界”;还有的写“食指所谓‘固执’,普希金所谓‘镇静’,我理解为理性的预筹”,写“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巨著《俄狄浦斯王》一开场就是俄狄浦斯向祭司咨询神启”,写“孟子对圣人的最高评价是‘圣之时者’,即圣人要根据各种时机变幻,采取与时俱进的作为”,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赌徒》”,写“知名企业家孙正义凭借大胆的预测成就了今日软银帝国的传奇”;还有的以黑格尔、纪伯伦、钱钟书、赵雷等人为例进行论证。这些例子用得鲜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鼓舞性。
    3.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与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材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于人们熟知的材料,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观照,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或者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也能写出个性特征来。比如2016、2017年高考优秀作文《韩信之死,萧何之生》《大圣探亲》《天下无贼·傻根梦想》等,都是取材于人们熟知的某部文学名著或某位历史人物的事迹,化用“前朝旧曲调”,奏出“新翻杨柳枝”,出人意料地诠释了相关话题。这样借新编的形式,演现代生活的“剧情”,读来情趣盎然。
 
【佳作展示】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湖北一考生
    《世说新语》有云:“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梁实秋解说“千里”“未下”乃地名,这莼菜难烹,须未下盐豉来调解其味。而两地相去甚远,说来道去不过一个“吃”,更兼一种叫着“家乡的味道”氤氲心间。
    中国人以会吃举世闻名。有无辣不欢的川菜,重口劲爽的湘菜,精致可口的淮扬菜,甘甜健康的粤菜……一袭来自《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潮风靡全球,显现出中华美食迷人的魅力。
    自两宋时期起,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人民因经济发展迅速,变得极为富有。人闲下来了,有钱了,于是在“吃”上颇下功夫。一碗“佛跳墙”集各色山珍海味于一身,鲍鱼、火腿、海参、竹笋、杏鲍菇……也怪不得起名者赐“佛跳墙”这一名讳,得此美味,恐怕连四大皆空的佛也要翻越“荤戒”的樊篱,来一尝美味了吧?
    这还仅是小小一隅,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谈其作为一个食客,回忆幼年的美味与中年时到各大酒楼品尝到的盛宴,无一不令读者体内的馋虫蠢蠢欲动。
    老北京的豆汁儿、核桃酪、核桃腰、窝窝头……这些寻常百姓家所食之物,彰显出生活的疾苦与“苦中作乐”、品尝美味的安宁幸福。东兴楼的爆炒猪肚,全聚德的全鸭宴,玉华台的狮子头与灌汤包……则体现了食客以“吃”为欢的真性情。
    梁老书中所提似乎皆为真材实料、自然味美,那食客吃得肚皮圆圆的舒畅自在亦可想见。可惜今日之食客难以体会梁老的感受了。
    自前几年某牌婴儿奶粉被曝含有三聚氰胺,食品安全问题愈加严重,不法商家愈加猖狂。色素豆腐、塑料豆皮、激素水果、红心鸭蛋等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民以食为天”,如今的这片天充斥着种种黑暗与阴霾。如此恶劣,民何以存?加紧整治已刻不容缓。
    俗话说“饮食男女”,一个“俗”字左边为人,右边为谷,人食五谷,自然无法免俗。而吃也是一门学问,它反映了人们最深刻的感受。国学大师钱穆说:“人各有欲,而得其所欲则必在道。”中华美食作为一种承载,亦充满了优秀的文化传统与人文情怀,怎容他人因利益蒙蔽而予以玷污?只渴望重回游子尝得莼羹后,能回想起百转千回的日子,渴望还给百姓一片澄净的天,更渴望中华美食重现光华!
【评点】
    本文由《世说新语》、梁实秋先生作品中有关美食的文字说起,有古有今,有名有形,酸甜香辣,精致劲爽,东南西北皆有美味;有意无意间,还让“家乡的味道”氤氲其间,把中华美食评说得“令读者体内的馋虫蠢蠢欲动”。接下来一转,“可惜今日之食客难以体会梁老的感受了”,所以然者何?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愈加严重”,其过渡自然轻巧,指明不安全食品的危害,分析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言不烦;最后表明态度——“渴望还给百姓一片澄净的天,更渴望中华美食重现光华”。
    文章亮点颇多,如构思精巧、紧凑,内容集中、充实,感情真挚、自然,表达流畅,富有文采。这里想特别指出的是下面两点:
    一、积累丰富。平素阅读肯记东西,也十分留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并提炼留存,一旦需要,即可处处运用自如。从本文来看,阅读的积累,如《世说新语》《雅舍谈吃》,以及钱穆先生的言论、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等;留意日常生活,如对中华美食的评介,名称、特点、产地等皆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仅此一点,至少告诉我们:怎样可以做到作文有东西可写。
    二、文章雅致轻灵,摇曳生姿。主要表现在文采上,语言流畅生动,形象而有意蕴。遣词造句,规整中有变化,自然中透着精细,很有张力。开头结尾,相互照应;铺垫过渡,不着痕迹;引用对比,皆得其宜。于是营造出了整体的味道:以日常的吃食之俗,道出了其中的文化之雅。这个“雅”,正是作者倾力构造的承载器具,用它来承载作者的感悟:中华美食,是它的创造者求食品制作之道的结果,享用它的人也自应“得其所欲则必在道”。作者所虑,可谓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