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高中版

学生习作

易错成语辨析

发布者:  时间:2018-07-02 15:49:59  浏览:
    “绝无仅有”并非绝对没有
    “绝无仅有”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苏轼《上神宗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意思是即使不是绝无,也是仅有。后用“绝无仅有”形容极其少有。例如宋代文天祥《吉州右院狱空记》:“上有所好,下从而逢之,是未可知。夫以百余年两见之事,可谓稀阔,而其可疑又如此,然则虽谓之绝无仅有可也。”邓贤《中国知青梦》:“在凌衛民一声号令下,全线停工停产,揭开云南知青为争取返城权利而进行的共和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百日大罢工的序幕。” 
    从以上书中可以看出,“绝无仅有”不是绝对没有。它强调的是有,但是极少。“百余年两见”确实很少,但还是见了;“百日大罢工”新中国成立后极少发生,但还是发生了。使用“绝无仅有”的人往往只看见“绝无”,却丢掉了“仅有”。比如有这样一句话:“可以断言,所有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没有得到过这位‘不说话的老师’(按,指各类辞书)指教的,绝无仅有。”当代的知识分子,连字典都没有查过,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只能说绝对没有,不能说“绝无仅有”。

    “火中取栗”者并未得利
    “火中取栗”典故最早见于《伊索寓言》,后来法国诗人拉·封登把它改写成《猴子与猫》。寓言说:狡猾的猴子哄骗头脑简单的猫替它从炉火中取栗子,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的栗子,都被猴子吃光了,猫不但没吃着栗子,还烧伤了爪子。后人就用“火中取栗”比喻冒着风险替别人卖力,自己吃了苦头,却得不到一点好处。例如郭沫若《郑成功》:“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了,我们还好去惹他吗?我们不能为别人火中取栗。”徐铸成《旧闻杂谈·王国维与梁启超》:“段祺瑞只是一时利用进步党的所谓‘人才内阁’作为他的垫脚石,而任公(梁启超)成了他的‘猫脚爪’,火中取栗后,就被抛弃了。” 
    使用“火中取栗”这个成语,一定要弄清“取栗”者是被人利用的,自己并没有捞到好处。我们看看下面这个句子:“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牛奶商竞相降价,对消费者来说是天大的好事,消费者并没有被人利用,却得到了实惠,这和“火中取栗”原意恰恰相反。如果改成“渔翁得利”,把牛奶商的竞争比作鹬和蚌,把消费者比作渔翁还比较说得通。 

    “汗牛充栋”只能用于书籍
    “汗牛充栋”的意思是,用车运书时牛累得出汗,收藏时书籍堆满了屋子。语出唐代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来人们便用“汗牛充栋”形容藏书或著作极多。宋代陆游《冬夜读书有感》诗:“汗牛充栋成何事,堪笑迂儒错用功。”郭沫若《沸羹集·谢陈代新》:“世间人存心歪曲历史,存心歪曲别人的思想和著作的所谓著作正是汗牛充栋。”张贤亮《小说中国》:“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典籍和文字性的范本汗牛充栋,并且件件都是珍宝。” 
    这个成语只能用于形容书籍或著作,不能用于其他事物。可在语言实践中,它常被误解误用。比如:“在南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我们这样的大学本科生比比皆是,简直汗牛充栋,根本算不得什么。”“以儒家正统的孔子和孟子的传世之作为例,其内容难道不也是汗牛充栋、杂七杂八吗?”前者用来形容人多,后者用来形容作品内容庞杂,皆属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