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作文素材·初中版

名人的读书方法

发布者:  时间:2014-12-09 15:15:09  浏览:

名人的读书方法
刘广荣
  名人的读书方法五花八门。有的强调“循序渐进”,有的提倡“学”与“习”结合,有的圈圈画画,写上批语或读书笔记……这些方法耐人寻味,现采撷几种,与大家分享。
  朱熹告诫我们“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他主张读完一本书,再读另一本书,不要泛泛而读。读一本书,要耐着性子逐章逐节地读,前面的章节理解了,再读后面的章节。这样不会断章取义,对理解作品大有裨益。朱熹还说,读书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不要囫囵吞枣。他认为有些人读书收获不大,主要是读书不够“熟”和不够“精”。
  孔子博学多才,他读书时把“学”与“习”结合起来。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的确容易忘记。
  鲁迅的读书方法是“随便翻翻”。鲁迅在《随便翻翻》中写道:“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鲁迅除了看文学书外,还看科学书,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书不看。鲁迅甚至看花鸟虫鱼之类的书,比如《释草小记》、《南方草木状》、《广群芳谱》,等等。鲁迅还说:“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偏看看理科书。”
  郑板桥的读书方法主要是多问。他说“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这样做,“疑窦释然,精理迸露”。
  毛主席读书喜欢用符号圈画、作批语和写读后感。毛主席读过的书或文章,总会在字里行间留下圈、点、叉、三角形等符号,在书中写上密密麻麻的批语,有时摘录书或文章的语句、段落,写心得体会。毛主席早年读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许多词句都用毛笔圈点,还有叉、三角形、单杠、双杠等符号。《伦理学原理》约有10万字,而毛主席用小楷写的批语约有1.2万字。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读书方法是“总、分、合”。“总”就是先看一遍书的序、前言和后记等总述部分,再看目录,这样在脑海中留下该书的整体印象。“分”就是有针对性地读关键的章节,此时要逐字逐句读,弄通弄透。“合”就是在读一遍全书后,再回过头来读书的目录和内容,接着进行分析综合,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分两个阶段读书,“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华罗庚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
  李敖读书喜欢“跳看”和“眼到手到”。李敖告诉我们:所谓“跳看”,是每页的重点让它跳出来给你看,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读,也不是所谓连读。连读的方法我看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骗人的。所谓“眼到手到”,是重点部分立即用彩笔勾出,剪刀剪下或刀片割下。这样随看随动手,分类处理,这本书就跑不掉了。
  

【素材解读】文无定法,读书亦无定法,只有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才是最好的。但有几点是要记住的:读书需要勤奋,需要认真,需要思考。
【适用话题】读书方法、厚积薄发、博闻强记、读书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