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 管理机构 | 建言献策 | 院长信箱
作文素材·小学版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发布者:  时间:2018-03-15 14:00:53  浏览:
 
 
【原文】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三国志》
 
【大意】

    志士有百种品行,要把“美德”看成是第一位。后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小故事一】
漂母一饭之恩
 
    协助汉高祖称霸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家境十分贫寒。那时候,他经常去乡下钓鱼,希望能够碰到好运气,可以钓到许多鱼,以补贴家用。但这终究不是可靠的方法,因此,他经常都会饿着肚子。幸而在他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其中有一个善良的漂母,她很同情韩信,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时,受到了那位漂母的恩惠,很是感动,便告诉她,将来必定会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只希望他能帮助更多生活条件差的人。后来,韩信帮助汉高祖立了大功,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人送去酒菜和一千两黄金以表示感谢。
   
【拓展延伸】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优秀品质。感恩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和希望。一个懂得感恩并知恩图报的人,值得大家尊敬。
 
【小故事二】
诚实的李勉
 
    李勉,唐代中期名臣。年少时期家境贫困。一次客游外地时,曾与一书生共同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中,可这个书生突然得了重病,李勉对他竭力照顾,书生在临死前拿出一百两银子交给李勉说:“请您用这些钱为我料理后事,剩余的钱就送给您。”李勉帮书生办好后事后,又把剩余的银子放在其墓穴中一起埋下。隔了几年,李勉担任开封县尉。那书生的兄弟到了商丘,打听出李勉曾经为书生处理过丧事,就特地来拜访他。李勉陪同那个书生的兄弟前往商丘墓地祭奠,并挖出了剩余的银子,将其全部交给了他。
 
【拓展延伸】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我们要把诚信作为立身的必修课。
 
【小故事三】
孝顺的包拯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为人正直,少年时便以孝顺而闻名。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时,包公中了进士,当时28岁。包公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是他的父母因为年老多病,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在身边,那么这个儿子不能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扔下父母不管,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着儿子去外地的,而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种情况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辞去官职照料父母。由于父母不愿跟随包公去外地,包公便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得到了官吏们的称颂。
    几年后,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包公才重新踏入仕途。
    包公能主动辞去官职,照顾父母,说明他不是那种贪恋官场的人,更体现出他是个孝顺的人,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回报,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拓展延伸】
    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能够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就表明他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应该做一个孝顺的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名句积累】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孟子·万章篇上》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墨子》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弟子规》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
   
    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盐铁论·孝养》